人工智能重塑未来
人工智能(下或简称 AI)的发展速度着实是快得超乎想象,2022年底时,和 AI 对话的次数如果太多,它们就会开始胡言乱语、前言不搭后语地产生“幻觉”。两年过去了, AI 不仅不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幻觉问题,他们也还具备了思考和看图说话的能力,甚至还有编曲、画画以及制作视频等强大的功能。
尽管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来看,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似乎还有限,但结合社会发展,让人工智能取代当下社会中部分人的工作,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
淘汰枯燥与乏味的工作
从当下的发展来说,一切只以“结果”为最终评价标准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淘汰掉,根本原因在于 AI 可以比绝大多数人类做得更快更好。以写文章来举例,本文 1000 多个字,我花了近四个小时才写完,但如果把这个任务交给 AI,它可能同样的时间能写上百篇不重样的命题作文。
对于一些纪实需求的工作者而言,将一些事实的照片或者视频,加之一些提示性文字告诉 AI,它可能在眨眼间就写出了一篇质量还算不错的稿件;若把这个工作交给人类,即使是专家或许也需要几分钟时间,并且可能还有一些错别字等问题。但对于 AI 来说病句和错别字的问题,出错的可能相较于人类会小很多。
而在实体领域,AI 加持下的机器人或许将会取代众多的制造业的岗位。例如自动化机床,其本身就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进行作业,而人类对于它来说唯一的功能可能就只是上下料、控制程序以及监督而已。
而之所以许许多多的制造业工作依然需要人力,除了一些机械设计的固有限制外,沿用至今的机器设计从根本上就没有考虑“人机交互”这个需求会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将会是常态。
毕竟生产活动中,抛开效率不谈,需要注意安全的,只有人类而已。
再无知识的鸿沟
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自工业时代以来也不过两百多年时间,而进化到如今系统性、结构性的教育也不过百年不到。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是“传承”的,以师徒制为原型,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主观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的知识来源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老师的教授,这一点在现今的科研领域依然是如此。但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知识的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基础知识(小学、中学)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教师这一角色在这其中的作用,如果单从知识传递的意义上来讲,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任何专业领域的知识的获取都不再是一件难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农学到工学,人类从古至今的绝大多数知识都已经被纳入了 AI 训练数据中。
你可以通过 AI 学习从幼稚园到大学的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知识,而从它那里获取知识的难度,也变得无比简单,只要你想学,它会不顾一切、不惜口舌地将你所想要只晓的一切倾注于你,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也会不知疲惫地不断用你能够理解的方式向你解释。而在当下,使用当下最先进的 AI 的成本也不过每个月 20 美元(折换成人民币 140 元)。
知识的鸿沟——无论是经济上的、制度上的亦或是人性上的,在这个时代里注定会消失。
如今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依然存在,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在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下,教师利用其信息优势,教授学生应对考试的技巧;(2)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在学校这一社会环境中,教师承担着看护的职责。而这两点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发展导致的,对于“教书育人”——这一教师的职责的异化。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自然地会将“人工服务”费用给不断提高。但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考虑,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服务或者职业,其必然存在着人性的价值,具备着体验导向的意义,而为此付出高昂的费用,在那个时代看来或许不是一个错误的事情。
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
当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习和工作,都不再需要为之付出巨量的时间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由地发展,选择去从事那些“体验性”的事物(就像我还在自己写文章一样),选择成为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再需要为了所谓的种种去放弃的理想。那时候上述的那些所谓“费用”或许已然也不会存在了吧。
而在当下,尽管迈向我们所期望的社会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必然是迈向那个社会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