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来说,如何才能通过财务管理实现财务自由呢?可能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通过投资理财来实现,没错,在市场经济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只通过定期存款以实现财务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利用最符合市场经济的方式“以钱生钱”才是最好的方法。

但话虽如此,如果只了解投资知识,却不了解如何才能进行原始的财富积累,那么投资则无从起步,就算稍有收益,但在自己的坏习惯面前则很快会被消费掉。因此在了解投资之前更应该做的是了解如何才能存下钱来,这包括两个方面——如何存钱与如何省钱。

利润 = 收入 - 费用

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比起收入他们更看重利润,这不仅仅是资本的本质,也是因为利润才是衡量一个商业个体经营结果的最好指标。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个人,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工作一个月赚了多少钱,而忽视了减去费用之后的“利润”,那么可以说这样根本不可能存下钱来。

把我们思维扭转过来,像企业家一样关注利润而非收入,例如在找工作时,应该考虑这份工作的报酬在抵消了我的日常消费后还剩多少钱,以此来衡量这份工作的经济价值。又或者,当我们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先计算其能为我们带来的最终收益——如果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投资,则应该考虑最低期望收益(如果只能回本,那么当初选择这个投资则本身就不明智)。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在没有进行大量的市场投资之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是劳动的报酬。劳动报酬一般是与工作时间成正比的,以一个比较长远的视角来看,在不进行自我投资与长远规划的条件下,在理想情况下劳动报酬是三至五年按一定比例提升一次。看起来似乎还行?但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

以初始工资为 5000 元计算,每四年按原有工资的 20% 提升,那么我想要达到月薪万元,那么至少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假如一个大学生 22 岁毕业进入社会工作,那么需要到 42 岁才能达到年收入 12 万元。

并且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因为你很可能会遭遇到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行业震荡等情况导致劳动报酬负增长。为了保持劳动报酬的增长,最简单、最实用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那就是投资自我,通过对于自身的工作技能的提升,从而使自己具有抗击风险的能力。而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则是进行自我投资最好的开始,后面我会讲到进行市场投资的基础——自我投资。

根据小节标题的等式“利润=收入-费用”,我们为了增加利润,除了通过自我投资提高工资外,要想效果及早显现,那么不如选择缩减费用,用通俗地话来说即省钱。本篇文章的后半部分都会讲述如何进行省钱。省钱不是将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调,而是在现有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省了多少钱,如果你以前就在记流水账的话,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但这里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名词是其显得更“专业”一些,我们将收入与支出的变化的记录称为“利润表”。利润表不关注资产的变化,只记录收入与支出的情况,通过对收入与支出进行简单的计算,便能得到我们的利润。

利润为负并不是一定是坏事,我们如果对优质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那么当月的利润表为负数并不是没有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利润表长期为负数,则应该引起关注,并检查资产负债率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不良资产。

有计划的存钱

大多数人是这样存钱的:拿到工资,支付生活相关费用,消费,然后把剩的钱存进银行。如果我预想的没错,采用这种方法的人,在理性消费方面或许会比较差,并且银行账户中的存款也并不算多。

也许你早以决定存钱,但这种方法绝对不可能存下钱,因为首先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人如果没有目标,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王健林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过:“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虽然话糙,但理不糙。如果我们有了一个量化的目标,那么通过统计进度,便能知道自己距离目标的距离。

看着自己的进度一点点向着目标靠近,给人的感觉至少是要好过看着每个月不稳定的结余。并且还可以通过进度的增量变化来判断自己近期是否存在过多的消费。

主动储蓄

最理想的存款变化应该是线性的,但如果采用结余的方法进行存款,那么也确实只能是理想了。但这个理想状况并不难达成,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坚持下去,那就是主动储蓄。

对应到我们上一节的等式中,结余储蓄法是完全匹配的:“收入(工资)减去费用(生活开支与消费)等于利润(结余)”,这种方法能够给人带来省下来钱就是赚到的心理成就感,它会驱使着我们继续省钱。但这种方法并不健康,对于一些人来说,为了追求这种成就感的进一步增强,他们会选择缩衣节食的方法来省钱,最终给自己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

那么主动储蓄有什么不同?主动储蓄的顺序是这样的:拿到工资,支付生活相关开支,将计划内的金额存入银行账户,消费。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已经实现了存储金额的线性增长(收入不减的情况下)。并且主动储蓄也能带来心理成就感,并且比结余储蓄法更强烈,但也更加健康:

如果说结余储蓄法无法掌握利润,那么主动储蓄法就是提前设置一个利润的最低值,在此之上增加的费用则是额外赚到的。为了更好理解,我们扩展一下公式,并举个例子:

利润 = 预期利润 + 额外利润
额外利润 = 计划收入 - 必要费用 - 预期利润 - 计划外费用

假设我们的工资(计划收入)是 5000 元,每个月固定支出 2500 元(必要费用),我们希望每个月至少存下 500 元(预期利润)。那么我们这个月可以用于消费的金额为 2000 元,在月底时(财务月)进行核算,发现这个月实际上只消费了 1300 元(计划外费用),那么我们实际上就省下来了 700 元,而这 700 元则是我们的额外利润。我们这个月实际上存了 1200 元。

那么即使我们花钱大手大脚一些,每个财务月月底都无法省下钱,那么我至少也有 500 元的最低利润。

当然,虽然理想是存款呈现为线性的增长,但实际上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们可以根据劳动报酬的上涨而上调自己的“预期利润”。所以事实上会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情况(即随着时间增加,每次所能存下来的钱也增加)。同样的,如果每个月的“额外利润”都比较多,那么可以考虑增大自己的“预期利润”,以此来更加稳定地存更多的钱。

时间变量

看了例子会不会感觉每个月 500 元是不是太少了一点。确实很少,工作一年才只能剩下 6000 元,这点钱似乎连换个好一点的智能手机都还不够。但不要忘记了积少成多,每年 6000 元,那么 10 年后就是 6 万元, 20 年后就是 120000 元,这已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并且这还没有算上“额外利润”与工资上调的情况,事实上你会存下比十二万更多的钱。

除了赌博,不可能一夜暴富,无论是投资市场还是投资自我,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储蓄。时间是一个不受人们控制的变量,但好在它始终是增加的,因此只要你有好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收益。但时间又是一个可以被我们的所掌握的变量,保持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应急的技能,我们的预期寿命就会延长。

因此比起经济上的储蓄,更重要的是在生理、心理和知识上的储蓄。

费用控制

通过主动储蓄法,我们能够很轻易的存下钱来,并且通过减少消费来获得“额外利润”。那么加快自己达成存钱目标的方法,除了投资就只剩下控制费用。投资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讲述,这里先讲讲如何控制自己的费用。

费用的构成有两部分——必要费用与计划外费用。必要费用如其字面意思,即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开支,这其中包括固定的费用如房租房贷、水电费、通信费,还包括一些预估的费用,例如一日三餐的费用。而除此以外的费用则都是可选且可不必要开支的计划外费用。

无论是否像我一样是一个生活质量优先的人,控制费用都应该首先控制计划外费用,如果优先考虑控制必要费用,而增加计划外费用的金额,那么多少有点本末倒置了,那还不如减少主动储蓄的计划金额。

控制计划外费用的要点实际上只有两点:避免浪费与无意义消费。

避免浪费

为了给我们乏味的生活增加点乐趣,在收入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会增加一些没必要的长期消费,这些消费所能带来的满足感微不足道,我认为这样的消费则就是浪费。例如有的人习惯了每天下午要喝一杯饮料,先不说饮料是否营养,这种习惯长此以往,也h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开销。

以一杯奶茶 15 元计算,平均每个月 30 天,一个月就是 450 元。一年则是 5400 元, 二十年则是 108000 元。

如果我们改掉这些坏习惯,每年可以额外省下 5400 元,而储蓄的增加就是在这一点点的积累中进行的。

除了这些坏习惯,还有一些浪费是隐性的。这些浪费则与我们生活中的浪费有很大的关系,就从食物上来说,如果明知道自己吃不完还要点大份量的餐食,那么不仅浪费了食物,还增加了额外的消费,因为你本可以省下超出你食量的钱。因此,对于独立居住的人来说,自己做饭是一种省钱好方法。

无意义消费

什么是无意义的消费?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消费者进行消费是因为商品能够满足心理欲望,而心理欲望的则包括了使用价值与附加价值的判断,因此并不存在无意义的消费,购买奢侈品也是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是一种使用价值很低但附加价值很高的商品,或者说它的性价比很低。通过衡量性价比,我们也可以剩下钱,性价比越高的东西(使用价值高于附加价值),我们的每钱在实用性上所占的比例就越高,从长远来看也是剩下了一笔不小的金额。而在低性价比商品上进行消费,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因为你根本没有购买到这个商品本身,而在质量上虽然可能会优于别的,但同类商品的质量毕竟存在上限,再高也不会突破物理限制。例如购买一双 50 元的袜子,还不如去隔壁 80 元仍选三双,50 元一双的袜子质量不可能高到穿不烂洗不烂,但 80 元的袜子就算质量差一些,但三双就算穿坏了一双,我还有两双。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在折扣时考虑,1000 元打 5 折与 10000 元打 0.1 折,对于这两个选择,前者为 500 元,后者为 1000 元。单从价值上看,前者更为省钱,但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后者更值得购买。抛开奢侈品(包括高附加值的商品)与消耗品,一万元的东西必定有其高价的意义,这一点在电子产品市场尤为如此,因此虽然我们在金额上多花了 500 元,但实际上我们得到了更多。

减少例外

当我们出去旅游时,景区内的商品价格总是会高一些,这时我们或许会想,贵就贵一些吧,景区里面也比较特殊。又或者当我们出国去其他发展中国家时,由于的汇率的差异显得金额多了不少,花钱时就比较大手大脚。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找到许多例外,这些例外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开销。例如对于前者来说,如果景区不限制饮食,那么自带饮食就可以省下一笔不必要的开支;而对于后者来说,汇率增大了金额数目,但并不代表消费也随之降低了,事实上如果仔细去做研究便能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旅游消费并不比自己国家的日常消费便宜多少。

不过,我并不建议完全无视例外,因为在我举得例子中这些例外往往是出去游玩时出现的,如果是自己独自一人当然可以坚持,但若与他人一起,自己的这些行为多少是会坏了别人的兴致。如果真的需要尽快达成目的,也可以在例外之中选择减少无意义或者低性价比的消费。

消费预算

说了那么多,但是都感觉太抽象了,有什么实际一点的方法吗?方法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做预算。我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使用预算来管理开支,不知道坚持下来的有多少,如果不能坚持下来,那么或许是由于你没有评估自己的必要开支有多少,从而导致了预算设置得不合理。

实际上,如果采用主动储蓄的方法,在将钱存入银行账户内后,剩下的钱就自动成为了预算,就算将剩下的钱全部花掉了,但我们所希望存的钱早就已经存了下来。做预算这件事,更多的是为了进一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加快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进行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结余,那么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了。

多个银行账户

为了更好的应用主动储蓄法,实际上我们可以在银行理开多个账户(无论是借记卡,还是储蓄卡)。每个账户对应不同的功能,例如存款账户只进不出,消费账户在月底时要将结余全部转入存款账户,然后另一个账户专门用来支付必要开支,另一个账户内的金额只用于做投资。

消费降级

当我们能够最大限度避免产生计划外费用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缩减费用,就只剩下对必要费用进行限制。而对必要费用进行削减就意味着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用另一个词来讲又被叫做“消费降级”。

削减自己的生活必要费用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对于一个个人隐私不是那么看重的人来说,从简易套房换到合租房是可以被接受的;再例如一个对于一个不怎么用手机看视频的人来说,切换到流量比较少的通信套餐也可以被接受。

但是请牢记,现有的生活必要费用开销,本身就是在能够满足利润的基础上构成的。也就是说,当自己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费用时,也就是根本无法产生利润的情况下,削减自己的生活必要开支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除此以外,则完全可以通过放弃额外利润与计划外费用的消费来保证自己能够存下钱来。

优质消费

为了省钱需要最大限度地控制消费,但这并不是说要把自己的消费降低至0,因为你的消费构成了别人的工资,同理,别人的消费也构成了你的工资。因此进行消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本就是一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事情。

对于希望实现财务自由的读者和作者我而言,每一次消费都应该保证消费是有意义且有效的。这一点除了上面讲到的浪费性质的消费和无意义的消费外,更多的是一些中性的消费,对于这些消费,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节省。例如维护设关系的份子钱、下馆子的费用等。

有两类消费我认为是需要进行鼓励的,其中一个是自我投资性消费,例如学习技能,培训班一类。另一个则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效率的消费,例如一台高性能的电脑,一台更好的相机,一台微波炉或者洗衣机。对于这类消费我都认为是优质消费,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投资性质,前者投资自己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后者投资时间,节省更多的时间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这两点我会在下一篇讲投资的文章中细讲,由于他们本身并不会变为有形资产,所以还是在讲消费的提一下。

小结

要想实现财务自由,那么仅靠工资是不可能实现的,始终还是需要依靠被动收入,这一点想必许多人都是知道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能够构成被动收入的唯一方式就是进行市场投资(其他被动收入还有版税、授权费、专利费以及艺术作品抵消成本后的收入等),但是市场投资需要本金,这个本金可以来自借款,也可以是自己已有的钱。对于一个刚刚进入社会或者刚刚接触财务管理的人来说,只要能够认识到投资有风险,那么选择哪一个是显而易见的。

投资固然重要,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存钱反而是实现财富积累风险最小的方式(请牢记风险与回报成正比)。

这一篇的许多内容在我读《如何管理每一分钱》之前,我仅仅是有一个概念,却不知道具体做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低消费的人,我甚至主动关掉了淘宝的算法推荐功能,所以对我来说限制消费接近于伪命题。但在看了那本书之后,我掌握了许多实际的方法和更详细的论述,对我概念进行了完善,并内化成我个人的观点。因此我才能写下这篇文章。

本篇内容没有讲述太多方法,实际上正如我在上篇开头所说的,只提供观点和想法,并不提供具体的方法。除了我认为真正有效的复式记账法和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外,其他的方法完全可以自己摸索。我一直主张一个观点,即在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中世纪的工匠,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顺手的工具;个人财务管理也是如此,我们不需要面对税务部门,只需要通过自己的工具对财务进行记录,从而创造财富就好了。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