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我自己本身是不喜欢看国产电影的,大多数国产电影都是比较“轻盈”的,没有什么让人看得爽,看得兴奋的电影。近年来在电影院看过的国产电影也就只有 2017 年的贺岁片《情圣》,一部爱情喜剧片,自然是无法让我一个男儿觉得热血沸腾。

这部电影也并非是自己提前得知而去特意观看的,对于国产片我个人更倾向于别人推荐,或者看影片的票房、口碑一类的数据。当然,这部在五天不到时间就创造了10亿票房的电影,自然排上了我的日程。

关于剧情

没看过原作,因此在电影中始终觉得这个名字过于奇怪。人类携带地球迁徙的事情,却取了一个不那么正经的名字。

不过科幻片与虚构灾难片相同,看的内容其实就是当时世界观的设定,从这一点看来看,其实科幻和魔幻的区别就在于科幻电影引入了更多科学相关、更加实际的东西,而魔幻则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只不过科幻的科学通常为了“幻”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科学罢了。另外,在我个人看来,像《星球大战》、《星际门》、《星际迷航》这类影视作品中,“科”的比重反而不是特别重,他们的重心反而在叙述故事中的“幻”上,这是我一直觉得像《星际穿越》这类在几个小时内叙述内容的才算是真正的科幻。

带着地球迁徙,我想这个主题在中外科幻题材中都是非常新颖的,至少就目前为止还没见到哪国的科幻片里面有相似的题材,甚至是行星发动机这种巨型机械也是罕见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流浪地球》本身就拥有一个非常棒的故事主题,再加上剧情的监督是原著作者刘慈欣先生,自然剧情也不至于被改得一塌糊涂。

因为没看过原著,通过单方面的了解认识到,电影中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小说内的主角,而是统一世界观下的另一个角色。其实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叙事方式,如果完全以原著来拍摄,或许内容也不会那么精彩和饱和。

也许是因为我本身看科幻片只是看个爽,看着那些高科技热血沸腾的缘故,网传的删减剧情倒是没对我产生太大影响,唯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也就只有快要结束的一幕——因木星引燃后,韩朵朵等待刘启随后与王磊被压入废墟之中。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仔细观看,错过了一些分镜。

许多人在意删掉的剧情导致内容不能自圆其说,我倒是觉得,除了剧情中演绎的内容外,如果刻意去追求一些合理,剧情自然就无法开展下去了。其实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有许多,不只是中国的科幻片中存在,在许多科幻片中都有,如果你仔细观看的话,或者说,在我看来在电影中(无论是什么电影)追求剧情能够合乎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其实找这种问题就类似于鸡蛋里面挑骨头,什么电影都能找出毛病来。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酌情阅览

剧情就我这个没看过原著的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饱和的。饱和在于他没有什么明显的剧情缺陷,每一个埋下的点都有对应的解答。

刘培强这个角色,其实并不算是主人公,或者说这个电影中并没有想专门刻画一个主人公,只是恰好是这个角色。他这个角色完美展现了一个父亲最为脆弱也最为坚强的一面(影视效果的)——小时候,他是刘启的保护伞,是百科全书,是最好的玩伴;长大了也实时牵挂着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他心理最脆弱的支柱,当他在控制室无法联系上刘启与韩子昂时,他内心是崩溃的、是空白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像一具空壳,他在地球也没有了自己归处。(这里有个漏洞:他还有韩朵朵啊!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好歹也是算是家人啊!)

当最后时刻,他驾驶着领航者号冲向发动机发出的火焰,与儿子的最后的通话中,并没有太多绝望。这其实是他作为父亲,在儿子面前的表现的坚强,谁不想回到地球呢?谁不想回家见到自己的孩子呢?但是作为父亲,不能使自己的儿子心理再受打击,但又必须为了儿子奉献自己,他只能表现的足够坚强。无论吴京在那一幕的眼露是真实的,还是 CG ,我觉得对于这个角色的刻画已足够到位。

韩朵朵这个角色在整个剧情中,有一种陪衬的感觉,不够丰满(无论是背景还是身材。)但换一个视角看,她在上海被淹后被人们托起的希望,也是人类活下去的希望,只不过肯定活不过俩千多年就是了。刘启这个角色饰演了一个好哥哥的形象,其实最后的那些一幕幕与他最开始的叛逆形成反差。

李一一是一个我非常有好感的角色,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同是程序员,另一方面原因是这个人表现的计划性令人感到可怕。另外随身携带俩枚 D20 骰子,也可以见到他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予自己的一定的信心(也真是欧,如果鉴定失败了咋办。)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另一点就是保留了外语,这是非常少见的,前年引进的《Салют-7》都是英译版而非俄语版,这都让我以为国内的电影,除了日本电影外都不存在其他语言版本了,甚至这部电影的预告片都是全中配的。但却非常意外的在正片中保留所有的原声外语,马卡洛夫的俄语,联合政府的法语,以及各个救援人员的全世界的语言,简直是让我感到满足。

关于争议

这部电影争议特别巨大,无论是在墙内墙外。其实纵贯中国发展,强势的地方总是会存在这样的声音,或许这一点与中国,或者说东亚的历史有这很强的关联。

东亚都有强势之时,中国曾在古代是世界强国,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及泡沫经济时都是能与西方国家匹敌的状态。但是随着西方文明的兴起,东亚的弱势,造成了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西方崇拜心理和与之匹配的民族落后心理,前者是造成后者的主要原因。

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造成了东亚文明的衰弱,中国的清朝是一个惨痛的代价。许多现代人,都因为看见了清朝的衰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落后就断然判定西方的东西是由于中国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比不过西方的事物。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些人就渐渐地痛恨起自己国家,痛恨起自己的语言,甚至是痛恨自己身上的皮肤色彩。

如今国家渐渐地富强了起来,中国在文化上的造诣也逐渐高了起来,许多人见到国家强大后就开始质疑自己的西方崇拜思想是否存在错误,想明白了的人会从脑中剔除这些错误的观念;但想明白的却是少数,那些没有想明白的人就会觉得中国的发展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逻辑的(他们的科学,他们的逻辑。)因此他们就抨击中国的新兴事物,抨击高铁,抨击电子支付,抨击一切他们觉得不符合他们的观念的事物。

就我个人而言,我能够接受这种不同的声音,并且从中发现他们口中所说的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不足,但我会比对社会,发现国家正在改正的相关的方面,而不是一味地接收负面的消息,也不是只接收正面的消息。

在这些争论中,就衍生除了关于言论自由的讨论,说实话,许多人认为:我说了这部电影的缺点,你们就集体攻击我,这就不是言论自由了。然而你有你批评的自由,他们也有因为你的批评而批评你的自由,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我觉得都算合理。

说起来近来流行了一个词汇叫做“舔狗”,说时候我不是很喜欢这词,这词的侮辱性太强了,但我始终观点奇特,我认为这词是侮辱了狗。就像许多为这部电影打低分,如果原因是双标的话,那么舔狗这标签是否可以添加在这个人头上呢?如果我要为这部电影打分,自然也不会有满分,因为它离完美还很远。

不过观影以及其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我喜欢这部电影,我不喜欢那部电影,但也总有人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鉴别是否双标呢?——将标准定于大多数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这样的话是否就显得不能接受批评,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了呢?

关于这篇文章

说实话,最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二部分的内容甚至比第一部分多,原因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已经足够好了,所以剧情方面我无法说出不足之处,却也没有足够的词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中,因此只好把文字用于倾诉与之相关的内容。

关于这部电影,我只能说一句“吹爆!”只希望大陆这边能够推出官方的 DVD 版本或者蓝光版,哪怕是导演剪辑版也行,到时候我买两盒!一盒拆开导出数据备份成数字版,另一盒收藏!

这是我第一部愿意去影院二刷的电影,也将是我第一部愿意花钱为其购买实体版的电影。

我!吹爆!这个电影!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